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华安基金投顾,(https://xueqiu.com/8904389685/202892153)
1994 年,心理学家 Gilovich 和 Medvec 提出了一个“后悔的时间模型”。
我们可以大致把后悔分为两种:对“做了某事”的后悔,以及对“没做某事”的后悔。
他们发现:从短期来看,“做了某事”的后悔感受会更强、更痛苦;但从长期来看,无论是数量还是强度,“没做某事”的痛苦程度,都远远高于“做了某事”。
原因很简单:“做了某事”的后悔是封闭的,虽然强烈,但总是有期限的。我们总是可以采取一些行动,去弥补我们的过错。因此,这种后悔一般不会持续很久。
但“没做某事”,由于它没有实际发生,因此一切可能性都是存在的,那么它就是开放的。我们总是可以给它加上各种各样的期待和想象,赋予种种意义,不断地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、厌倦和沮丧,添加在那个没有发生过的“另一种可能”上。
因此,它会以我们的负面念头为食粮,不断地汲取力量,壮大自身,不断成长。它越长大一分,我们身上背负的压力,就更壮大一分。它不但会不断告诉你“你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”,并且还会不断提醒你“你的现状不够好,而你原本可以更好”。
很多时候,这就是破坏我们幸福感的来源之一。
幸福来源于什么?并非来源于我们真正“拥有什么”,而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,跟我们的期望之间的差值。这个差值越大,我们的幸福感就越强烈。
而“没做某事”的后悔情绪,最大的问题就在于:它会不断加大你的期望,不断地壮大你非理性的想法:这些东西本来都是我应得的,我本来可以得到更好的东西。
但实际上,这种期待是真实的吗?并不是。
“另一种可能”,就如同我之前讲过的“完美的标准”一样,都是虚假的、不存在于现实中的。它们是怎么来的呢?是被外在的力量和内在的滤镜给歪曲了的幻想。既然这种幻想本来就是虚假的,那么它所叠加上去的期望,会是真实的吗?当然也不是。
所以很多时候,我们的烦恼本就是无根之本,它们其实是不存在的,只是我们在自寻烦恼。我们擅长的,从来都不是正确反映现实,而是按我们的想法解读现实。
这就是我说“后悔是最无用的情绪”的原因。
一方面,它指向的对象是虚构的、完全不存在的,我们相当于凭空立了一个靶子,用它来批判和否定自己。
另一方面,它对我们的实际生活,对现实中将要面对的未来,不但起不到任何作用,而且很容易反过来让我们沉溺在不公平、自怨自艾、破罐子破摔的状态里,拖慢我们的行动。因为,但凡它对未来能起到一点作用,它就不是后悔了,而是经验、教训、鞭策、激励,等等。
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?后悔是一个向内的状态,是自我沉浸;而后者是向外的状态,是自我抽离。自我沉浸只会带来负面的感受,导向痛苦、抑郁、沮丧,让我们降低乃至丧失行动力。(关于自我沉浸和自我抽离,可以看:别低头、往前看)
而丧失行动力,就会导致我们面对这个“不够满意”的现实时,能够对它进行的干预和改造更少,从而导致我们更加不满足于现实,更容易沉浸在后悔之中……这就是一个负面循环。
当然,现实生活中,如此严重的情况也许不常见——但很多时候,后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,往往没有性质之分,只有程度之分。
因此,很多年前我给自己立过一些信条,其中有一条就是:永远不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、做过的决定后悔。不要把一分一毫宝贵的时间,浪费在后悔上。
后悔是没有任何作用的,它只会带来内耗,让我们不断沉浸在跟自我的交战和冲突之中,消耗我们的精神力量。与其后悔,不如多想一想,我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什么,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类似的情境 —— 这才会更有意义一些。不要沉浸在情绪状态里面,要去做有用的事情。
我们不能用事后去推断事前,不能拿到答案之后,再去苛责当时的自己,为什么没有选到正确答案。
无论是当时的我,还是现在的我,都是同一个我。我要为当时的我作出的决策和行为负责。没有必要去否定过去的我,如何用好现在的我,为将来创造一个更好的“未来的我”,才是当务之急。
这无法帮你解决目前的挑战,应对目前的困难,但也许可以帮你卸下负担,让你从“后悔”的怪圈和内耗中解脱出来,更好地把目光聚焦到行动上。
要知道:在我们的余生之中,每一天都是最好的一天。不要把这么好的时间和机会,浪费在对过去的后悔和懊恼上。
@今日话题 $中远海控(01919)$ $中国平安(SH601318)$ $格力电器(SZ000651)$
文章来源: L先生说 作者: Lachel
风险提示范本:基金组合服务本身并非任何形式的基金、集合投资计划或产品。投资者应基于自身情况独立作出是否接受该服务的决定,并自行承担全部的投资风险。运营主理人、基金销售机构不保证基金组合一定盈利,也不保证最低收益。运营主理人、基金销售机构不对投资者资金进行投资管理,不保证基金组合及基金组合内成分基金的投资业绩,也不承担基金组合及基金组合成分基金的各项投资风险。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请投资者务必于申请使用基金组合服务之前,仔细阅读相关协议及业务规则,充分了解基金组合服务的业务内容、免责情形等内容。
免责声明: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本文中的任何观点、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,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。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,请立即告知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