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柜中,陈列着三件与农耕相关的文物——汉代彩绘陶仓、商代锯齿镰形器和汉墓壁画《牛耕图》。透过这些文物,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农业社会如何顺应天时,在黄土地上书写着朴素的生存哲学。
陶仓里的丰年密码
汉 彩绘陶仓 图/张晓梅
这件出土于西安市灞桥区的汉代彩绘陶仓,以写实的造型还原了古代粮食贮藏设施的形制。高耸的仓顶、密布的通气孔以及仓身残留的粟粒痕迹,都在诉说芒种时节的丰收场景。汉代是中国古代农业高度发达的时期,芒种节气在农业生产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。芒种一到,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,此时小麦成熟,需要抓紧时间收割,同时也是播种玉米、大豆等作物的繁忙时期。“五月芒种,急纳新谷”,汉代农人将丰收的粟粒存入此类陶仓,反映出芒种时节人们忙碌收获后的成果。这件彩绘陶仓,体现了芒种节气对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意义,见证了芒种时节人们收获与希望并存的生活状态,正是中华文明在节气轮回中写就的“颗粒归仓”。
青铜镰刀的耕作革命
商 锯齿镰形器 图/安妮
在陕西省汉中市曾出土了一件商代锯齿镰形器,这把镰刀和别的镰刀不一样,其刀刃上带着一排小锯齿,专为收割麦穗设计,那优美的弧形展现了农具改良的突破。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介绍,收割麦子时,左手拢住麦秆,右手持锯齿镰刀往麦秆上一搭,“嚓”的一声,麦秆便齐刷刷断开。相较于传统的光板镰刀,这种带有小锯齿的设计极大提升了收割效率。
在古代,农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。芒种时节,正值农作物收割的关键期。当夏风蒸腾起黄土热浪,商代农人便手持这种锯齿利镰,俯身于麦浪之中。锯齿翻飞间,割下的不仅是麦穗,更是与天地争时的生存尊严。此时,紧张的耕种和田间管理也需同步进行。古谚有云“有芒之种谷可稼种”,正象征着芒种时节人们辛勤劳作的开启。麦芒扎红手臂,汗水滴入黄土,镰锋每一次挥动,都在完成这个古老节气里最庄严的生存仪式。
壁画中的农忙画卷
汉 牛耕图 图/张芳萍
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汉墓壁画《牛耕图》以动态笔触再现了芒种时节的劳作场景。壁画所展示的“二牛抬杠”,即犁辕为独辕,长且直,其前端直接与犁衡联结,犁衡左右各一轭,各挽一牛的耕作方式,正是当时牛耕技术的典型代表。与睡虎地秦简《日书》中“牵牛以农,五谷丰登”的占卜记载相呼应。壁画所处的汉代,牛耕技术有着重要的发展和推广,展现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顺应天时的智慧,芒种时节他们借助牛耕技术开启农事,播种希望,期盼丰收。壁画中扬起的尘土,仿佛能听见两千年前芒种时节的犁铧破土声。
这些农具与陶器看似寻常,却实则为农耕文明的密码本。在机械化普及的今天,那些镌刻在节气里的生存智慧,那些对土地的敬畏与依恋,始终是中华文明最深沉的底色。当芒种的季风再次吹过八百里秦川,我们仿佛能听见黄土深处传来的古老歌谣:“芒种芒种,连收带种。”这歌声穿越两千年时空,在机械轰鸣的现代田野上空回荡,诉说着对土地永恒的深情。(马楠 张晓梅 张芳萍 安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