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夏季钓鱼时,鲢和鳙无疑是很多钓友心中必钓的对象,因为这两种鱼喜欢温暖的水域,只有温度适宜,它们才会活跃并且稍微接近岸边,给了手竿钓鱼的人一些机会。然而,实际上,在自然水域中,钓到鲢鳙并不容易,主要原因是其密度低。尽管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爆护的视频,实际上大多数钓友钓到鲢鳙的场所并非自然水域,而是收费水域,那里的鱼群密度高,且钓费也不便宜。
不同的水域环境决定了钓法的差异。在免费水域和收费水域之间,密度差异大,鱼类生长的环境也完全不同。对于普通钓友来说,钓鲢鳙并不能只靠一味的抽竿,这种方式在密度低的水域几乎没有竞争力。
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,钓鲢鳙的时候不能像钓其他鱼那样寻找人少的地方。通常钓其他鱼,我倾向于选择较为偏僻且安静的地方,这样不仅鱼少,人的干扰也少,能更好地享受垂钓的乐趣。但鲢鳙则不同,它们是滤食性鱼类,诱鱼时需要强烈的味道雾化效应。在大江大河中,轻微的雾化几乎无法产生吸引力,所以单靠频繁的抽竿是很难成功的。在这种水域里,雾化的效果相对较弱,鱼群很难被吸引过来。
因此,选择钓点时,可以考虑人多一些的地方,甚至与几个钓友组团出钓。通过协同作战,可以确保雾化的效果更加集中,吸引的鱼群也会更集中。此外,大家还可以统一钓法,约定竿长、钓深等细节,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效率。如果没有人一同出钓,那么选择坐在下游的位置是一个好选择。上游的雾化味道会随水流飘下来,鱼群自然会优先进入我们的窝点。
使用长竿和钓台是钓鲢鳙时的另一技巧。如果有条件,尽量选择8.1米的竿,而不是7.2米的,钓台的搭建也能帮助你提高抛竿的精准度和稳定性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你可以在“喧闹”中寻找一片“宁静”,更容易钓到大鱼。
如果周围的钓友较少,且没有其他人钓鲢鳙,那么你可能需要依赖窝料来提高鱼群的聚集度。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,我通常会选择豆渣和臭玉米作为窝料。豆渣价格低廉,雾化性强,能快速诱鱼,且不易形成死窝,只需适量多打。臭玉米则需要选取酸臭味十足的那种,它不仅能留住鱼群,还能持续释放强烈的气味,吸引更多的鱼前来。更重要的是,臭玉米还能同时吸引其他鱼类,例如鲤鱼、草鱼等。在钓鲢鳙时,如果浮钓没有口,不妨试试底钓,降低空军的概率。
展开全文
窝料打好后,抽竿的频率仍然不能忽视。豆渣的雾化效果十分强烈,然而它的入水方式也有讲究,捏得太松就散开,捏得太紧则直接沉底,这让我们很难判断鱼群在水中的具体分布层次。为了提高诱鱼效果,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抛竿频率和换饵的时间,诱导鱼群逐步进入目标水层。
说到装备,钓鲢鳙时,鱼钩最好选大一点的,因为鲢鳙的嘴巴相对较大,基本不担心会挡口。像456号的新关东钩就非常合适。而在线组方面,我建议不要轻易选择过粗的线,尤其是在没有清楚了解鱼群密度和鱼情的情况下。细线的柔软性更好,能够提高上鱼的几率。即便有时因为细线跑鱼,那也不算大问题,真正可怕的是根本没有口或者不知道鱼群的位置。
在选择线组时,我一般从32号的细线开始尝试,如果能成功钓到鱼,就意味着钓位选得没错,下面确实有鱼。而一旦确定了鱼群的存在,我会逐步换上稍粗的线组。关于钩距,花鲢的钩距可以相对小一些,因为它们主要捕食浮游动物,攻击性强;而白鲢则主要吸食浮游生物,喜欢雾化食物,钩距过小容易错失机会。我的钩距一般是4指宽,约五六厘米,具体的钩距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。
很多钓友也会问,钓鲢鳙应该选择多深的水层。根据我的经验,不管水域的整体深度如何,开始时可以尝试钓一节半鱼竿的深度,抽一个小时左右,如果没口,再逐渐加深,钓两节竿或更多。在换水层时,记得要多停留一会,避免抽两杆就换水层。天气正常且鱼群愿意开口时,随着频繁的抛竿,鱼群通常会主动上浮寻找食物,因此过深的水层反而不利于提高上鱼率。
若长时间没有口,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,最重要的是不要一直死磕底层。有时候,通过不断的抽竿,部分饵料会堆积在水底,吸引其他底层鱼上钩。即使鲢鳙没口,其他种类的鱼也可能咬钩,所以我建议大家适时尝试底钓,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。
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。如果大家有钓鲢鳙的经验或独特技巧,欢迎留言分享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